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8-27 17:37:34 点击量:
最高人民法院5月30日发布《守护未来: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护航成长(1978-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了人民法院1978-2024年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实践。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问题突出。在审判工作中,人民法院在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建立网络保护专项分析报告机制,重点分析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是否存在发布、传播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欺凌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情形;分析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是否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是否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分析相关责任部门是否存在应当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职责而未履职情形。
发现存在问题的,人民法院及时向有关网络企业、主管部门发送司法建议或将相关线索移送主管部门处理。
共青团中央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3%。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互动社交、休闲娱乐,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互联网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网络沉迷对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的严重影响,网络安全风险带来的欺诈、欺凌、性侵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面临的复杂严峻的问题。”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
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条例》围绕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防治等方面,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学校、家庭、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作出规定。
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手段多样,涉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民事纠纷数量逐年增长,涉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类案件呈批量化趋势。这是《条例》施行以来,北京各级法院审理的涉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案件的主要特点。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任雪峰介绍说,有的被告人在网络上以交友、选拔童星为“幌子”,将未成年人约至线下实施侵害;有的以谈恋爱、检查身体为由诱骗未成年人拍摄隐私照片、视频;有的以游戏代练、账号充值为诱饵,引诱未成年人转账汇款。
而在涉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民事纠纷方面,不仅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类型也十分多样。任雪峰介绍,案件中既有因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引发的财产权益纠纷,也有因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欺凌等引发的人格权益纠纷等。
此外,由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行为引发的纠纷数量持续增长,涉案争议标的金额最高达300余万元,远远超过了未成年人日常合理消费水平。
“另一方面,一些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容易受不法分子的蛊惑误入歧途,利用网络实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任雪峰说。
人民法院曾对未成年人参与实施的严重暴力犯罪进行过调研分析,不良网络、影视信息的诱导成为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最高法民一庭(少年审判工作办公室)二级高级法官赵俊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诱导,造成价值观的扭曲,一些案件的社会调查报告显示,暴力、色情音视频、游戏等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刺激、诱发作用。
“根据相关案件,网络平台上传播暴力、宣扬杀戮的视频可能塑造、助长未成年人采取暴力侵害他人的心理,使之成为‘可能的罪犯’,一些平台本身架构的技术性、算法的特殊性导致易向未成年人推送类似暴力信息。”赵俊甫分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被写入今年“两高”工作报告的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案中,主犯张某某沉迷于在枪战游戏中“杀人”“舔包”(击败对手玩家后获得该玩家的物资——记者注),日常在短视频平台也爱看“舔包”直播,他对游戏中的“杀人”后获得该人财物的行为模式非常熟悉。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许多沉迷网络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对暴力行为会产生脱敏效果,有可能将游戏人物以及环境与现实人物混淆,将游戏中的攻击行为带入现实生活中。
令人唏嘘的是,受害人同样是这款网游的忠实粉丝。案发当天,他被张某某以赠送一款稀有游戏皮肤(游戏中枪械的炫酷涂装——记者注)为诱饵,骗至案发地点。
2024年11月,某短视频平台落实青少年模式不到位,导致违法信息扩散,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警告处罚。
“网络平台作为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它的责任法律法规也规定得非常清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少年司法专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宋英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平台要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到位,对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信息要进行审查、屏蔽、删除,如果涉嫌违法犯罪的,还要及时报警。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平台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之间,平衡点没有把握好,更多追求流量、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热点。”在宋英辉看来,平台应该成为网络保护的“守门人”,因为“它最能率先筛查出来,哪些是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甚至正在对其进行伤害的网络行为”。
国家网信办于2024年11月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方努力,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家长只需在手机端显著位置点击图标,即可“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所有应用程序将同步切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全可控的上网环境。
然而,并非所有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都能受到家长的有效指导。宋英辉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由祖辈隔代抚养,爷爷奶奶对网络、对智能终端设备都不太了解,“和孩子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
为遏制游戏对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这一规定一度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相关政策实施以来,确实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每周游戏时长控制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提升了37.2个百分点,达到75.1%。
不过,现实中,仍有不少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多家媒体此前报道,有未成年人通过租用他人游戏账号,以成人身份登录游戏,绕过了防沉迷系统,再无游戏时间限制。
更常见的则是利用家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2024年8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了《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该调研覆盖河北、贵州、江西、安徽、陕西、山东6个省8个县,共收回有效问卷1108份,访谈了110名中小学年龄段未成年人。
调研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未成年人周末及节假日玩网络游戏时间都超过了国家规定,其中,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的有849人,占比77%。
“在手机中提前输入父母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在需要刷脸的时候和他们说,学校有份问卷需要帮忙刷一下脸。”一名接受访谈的未成年人这样描述。
其他受访未成年人也多用这种“连蒙带骗”的方式让长辈帮忙实名认证——长辈非常支持孩子的在校活动,对“学校的要求”往往无条件支持。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呼吁,从技术角度上,应当进一步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采取动态核验等有效措施,确保未成年人使用真实身份信息登录,结合使用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沉迷措施,让实名制切实做到“人证合一”。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带来的一大影响,是对其日常在学校接受教育产生冲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中部地区某县城采访了解到,尽管当地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每天安排人在校门口使用仪器检查,但周末回到家,学生们使用手机几乎不受限制。
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领导透露:“有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挺好的,上了3年网课,返校后成绩骤降,只想找借口回家玩手机。”
该校一名教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孩子们周末回家玩手机、刷视频,时间久,影响做作业,周一返校时精神状态不佳,还要补作业。”而这种现象寒暑假过后更为严重。另一名教师将之称为对网络的“戒断反应”,学生往往需要在开学后1-2个星期才能重新适应校园生活。
当地一所小学校长估算,该校90%以上的学生会玩手机游戏,每年暑假过后都会有几个学生不愿来上学,“特别是聪明、学习好的学生,反应比较快,游戏也能玩得好,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多。”
当地教育局一名干部将之形象地称为“5+2=0”现象:周一到周五,学校通常会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但在校期间产生的良好效果,往往等周末2天学生回家拿起手机,接触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就消耗殆尽,一些负面社会情绪和不良社会风气被传入校园。
他认为,学校教育亟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相衔接,共同抵御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侵蚀。
多名教师反映,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到了周末,就给孩子一部手机,家长能获得一天的“清净”,做自己的事情。
“父母不管在不在孩子身边,要肩负起家庭监护的责任,经常关注他的情况,不能对孩子上网不闻不问。”宋英辉强调。
尽管村里也有未保专干、妇联主任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但针对他们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比较缺乏,宋英辉指出,“他们的心理需求如何解决?面对网络有什么困惑,可能遇到什么风险?校外有什么适合自己的活动?目前的服务还不太到位。”
“从公共服务角度来说,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县域范围内的儿童之家、青少年中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建设的乡村振兴少年宫等,让这些设施场地更好发挥作用,帮助他们远离网络沉迷。”苑宁宁也认为。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